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剖腹生產產後護理指導
一、剖腹生產後不需環形按摩子宮,但須注意產後惡露量,如有以下情形請立即通知護理人員。
1. 惡露量多、呈水樣流出,約一小時就需更換產墊,且產墊全溼者。
2. 有大量或大塊血塊出現。
二、惡露
剖腹生產產後的惡露應較自然產的少。正常的惡露應是︰
1. 紅色惡露︰呈鮮紅色,約產後1—3天出現,量較多,沒有臭味或微腥味。
2. 漿性惡露︰呈粉紅色,伴隨有血清狀物質,約產後3天出現,量中,沒有臭味。
3. 白色惡露︰呈白色或黃色,約產後10—15天後出現,量少,沒有臭道。
三、宮縮
正常的宮縮應是呈硬球狀以幫助惡露排出。
宮底位置︰產後當日宮底與肚臍同高,之後每日下降一橫指,十天後應摸不到子宮。
四、排泄
剖腹生產者會放置導尿管,約術後一天才拔除。自拔除尿管後的第4—6小時內應自解小便,因為膀胱過漲易引起︰
1. 影響子宮收縮,引起產後出血。
2. 導致產後壓力性尿失禁。
故應盡早自解小便,並告知醫護人員尿量及時間。
若無法自解小便,請告知護理人員。
導尿管注意事項︰尿袋約500cc即要倒掉,避免逆行性感染。
避免尿管扭曲。
尿袋不可高於膀胱。(腰部)
五、產後運動
產後應儘早下床活動並於產後第一天開始做漸進式產後運動。
1. 注意事項︰
(1) 宜採漸進緩慢方式,下床活動前先於床旁靜坐5—10分鐘,若無頭暈不適即可下床。
(2) 第一次下床上廁所必須有家屬或醫護人員陪同,若體力嬴弱請勿勉強下床如廁,護理人員會協助您於床上使用便盆。
(3) 翻身技巧︰若傷口疼痛,可用手壓住傷口或使用束腹帶。
2. 目的︰
(1) 促進子宮復舊、幫助惡露排出。
(2) 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栓靜脈炎。
(3) 可恢復良好身材,並促進膀胱、腸胃之排泄功能,改善便秘脹氣情形。
六、飲食
產後飲食注意事項︰應採均衡飲食。
產後24小時開始排氣才可進食。
產後第一週內︰禁吃蛋、奶、豆類、麻油、酒、生化湯。
產後第一個月內︰禁吃人蔘,應多攝取液體、蔬菜水果及高纖食物。
七、會陰部清潔
產後需於每次大、小便後使用沖洗器,裝溫水沖洗會陰表面。移除產墊時,需由前往後移,衛生紙擦拭方向應同,以避免污染會
陰部傷口。
腹部傷口若有腫脹、發紅、分泌物流出等現象應告知醫護人員。
八、身體清潔及舒適
(1) 身體清潔︰產後一天後可溫水拭浴(溫度41—43°C),可維持身體清潔舒適,但傷口不可碰水(須等傷口癒合)。
(2) 頭髮清潔:可洗髮,洗後應立即以吹風機吹乾,注意保暖。
九、月經恢復
持續哺餵母乳之婦女的月經週期重現會有延後現象,而未哺餵母乳之婦女則最早在產後6—8週就可能恢復月經的來潮。
十、家庭計劃
月經未恢復前仍有受孕的可能,因此勿忽略避孕措施,建議可先以保險套避孕。
十一、產後檢查
一般剖腹產後請依醫師指定時間返院檢查。
十二、母嬰同室︰
(1) 完全且持續母乳哺餵,請勿要求補充牛奶。
(2) 媽媽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有奶水。
(3) 不限制的餵奶,寶寶想吃就餵。
(4) 盡早讓寶寶吸吮(在產臺上或恢復室)。
(5) 寶寶吸得越多,媽媽的奶水越多。
(6) 適當支托乳房,並確定寶寶乳房含的好。
(7) 全家支持,是成功哺餵母乳的關鍵。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準爸爸陪伴「產檢」好處多
產前檢查.兩個人的事
許多準爸爸在面對老婆懷孕時,內心總是會出現忐忑不安的情緒,擔心老婆是否能順利度過整個孕期、擔心寶寶的健康、擔心自己是否足以勝任為人父的角色……其實,想要緩減不安的情緒是有跡可尋的,「陪老婆」做產前檢查就是最好的方法。你知道嗎?台北市醫學中心「產科門診」是開放的,而且是站在鼓勵的立場歡迎準爸爸一起參與準媽媽的產前檢查。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徐振傑說:「在台北長庚醫院我們發現準爸爸陪準媽媽產檢的比例約有3~4成,而且你會發現社經背景越好,他參與的意願也就越高。」徐振傑主任進一步指出,「透過產前檢查,準爸爸可以聽到胎兒的心跳,還能看到胎兒的影像,並瞭解老婆整個孕期狀況等,無形當中強化準爸爸的責任感……。夫妻間有了共同成長的經驗,更能強化整個家庭結構。」除了上述的優點外,準爸爸還可以站在“提醒”的立場,隨時注意準媽媽的狀況,並適時的給予醫師最正確的回報。
準爸爸一定得奉陪嗎?
準爸爸是否一定得參與每次的產前檢查?!徐振傑主任表示,「準媽媽一個人來產前檢查雖然不是不行,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準爸爸能多多參與,畢竟,懷孕是兩個人的事,多了準爸爸的陪伴,將會給準媽媽無形的力量,讓準媽媽在懷孕期間不會那麼孤單、無助,也能有效的減少產後憂鬱症發作的可能。」 陪伴產檢的3大好處徐振傑主任緊接著表示,「如果準爸爸平時真的沒時間,那麼至少在懷孕後期也請準爸爸稍做陪伴。」
懷孕後期陪伴的三大好處——
1.讓路程更安全:此期準媽媽因肚子變大的關係,行動上也會變得比較不方便,多個人扶持(照料)會更安全。
2.熟悉到醫院的路線:懷孕後期準媽媽可能隨時面臨生產的狀況,藉由產前檢查的陪同,瞭解醫院的週邊道路等。
3.當生產時的得力助手:準爸爸可以更瞭解準媽媽生產的跡象,知道何時該前往醫院。
準爸爸.產檢「前」的準備
懷孕後由於荷爾蒙的變化,準媽媽很容易出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時準爸爸的“用心”就可以派上很好的用途。徐振傑主任表示,「準爸爸可以幫忙留意證件是否帶齊(如孕婦手冊等)、平時多注意老婆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醫師瞭解準媽媽體重增加、體重持平的原因)等;若真的沒辦法陪老婆去醫院產檢,準爸爸還可以安排交通工具,讓老婆“放心”去醫院。」
老婆我陪妳「一起」進診間
「婦產科門診」向來都是男人的禁地,不過隨著時空的變化,這塊禁地漸漸地被開放,所以,準爸爸陪老婆進診間時大可以放輕鬆,不用太緊張,因為現在多數的醫院婦科、產科是被分開的,都有很好的隔間,準爸爸不用擔心會侵犯到別人的隱私,徐振傑主任如此說道。
氣定神閒.進診間
準爸爸陪準媽媽進診間該怎麼做才好呢?!徐振傑主任說:「準爸爸其實可以什麼事都不用做喔,只要站在旁邊認真“聽”醫師和老婆的對話就行了,當準爸爸發現老婆有說錯或著有遺忘的地方,這時爸爸可以幫忙回答,藉由這樣的互動,醫師會更清楚準媽媽在家裡的狀況。
產科醫師教你如何問話
準爸爸、準媽媽最擔心的就是寶寶的健康問題,很多人都會問醫師—「我的寶寶正不正常?」其實,這樣問話是很籠統的!徐振傑主任語重心長的說:「你知道嗎?回答這句話背後的意義責任是多麼的重大!有經驗的醫師,他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沒經驗的醫師回答你,即便回答正常,卻也無法保證寶寶將來一定正常。因為,科學是有極限的。」徐振傑醫師進一步建議,準爸媽應該改問說:「我的寶寶發育好不好?有無看到不好的問題等更客觀性的描述,才是聰明的問話方式。」
【文章分享】孕期應做的25項重要檢查
產檢的正確觀念
1.定期並且按部就班接受產檢。
2.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利用產檢時提出。
3.許多自費產檢項目,可以提供媽媽及寶寶更多的保障,產婦可以和醫師討論其必要性。
25項重要檢查
1.第一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初次產檢,會先驗孕確認是否懷孕。
※問診:了解過去病史,有無藥物過敏、生活型態、家庭病史、孕婦病史、本胎不適症狀。
※身體檢查:體重、身高、血壓、骨盆腔檢查等。
※實驗室檢查: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血小板數目、血型、RH血型、梅毒等檢查。
※超音波檢查(有些醫院需自費):確認懷孕週數及是否有子宮外孕等情況。
【時機】懷孕6~10週。
【適合對象】第一次產檢。
【備註】※通常等到第8週聽到胎兒心跳時,會發給媽媽手冊。
※身體檢查:體重、身高、血壓。
※實驗室檢查:尿糖、尿蛋白測量。
※相關的衛教。
2.第二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身體檢查:體重、身高、血壓。
※ 實驗室檢查:尿糖、尿蛋白測量。
※ 相關衛教。
(上述內容稱為例行檢查)
【時機】懷孕12週。
【適合對象】第二次產檢。
3.第三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基本測量:子宮底高度測量、測量腹圍。
【時機】懷孕16週。
【適合對象】第三次產檢。
4.第四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超音波檢查(健保給付):可了解子宮內胎兒的發育情形。
【時機】懷孕20週。
【適合對象】第四次產檢。
【附註】健保目前只給付20週左右可進行一次的超音波檢查,其他週數可能需自費檢查。
5.第五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時機】懷孕24週。
【適合對象】第五次產檢。
6.第六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是否有手腳水腫現象。
【時機】懷孕28週。
【適合對象】第六次產檢。
7.第七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抽血:梅毒病毒、德國麻疹、B型肝炎。
【時機】懷孕30週。
【適合對象】第七次產檢。
8.第八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32週。
【適合對象】第八次產檢。
9.第九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超音波檢查(有些醫院需自費):懷孕後期,通常建議再做一次超音波檢查,以確定胎兒狀況。
【時機】懷孕34週。
【適合對象】第九次產檢。【
備註】超音波自費費用約400~800元。
10.第十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36週。
【適合對象】第十次產檢。
11.第十一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37週。
【適合對象】第十一次產檢。
【附註】健保及付10次免費產檢,超過10次可以一般健保卡掛號方式來產檢。
12.第十二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38週。
【適合對象】第十二次產檢。
13.第十三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39週。
【適合對象】第十三次產檢。
14.第十四次產檢(健保給付)
【檢查項目】
※例行檢查。
※基本測量。
※觀察水腫。
【時機】懷孕40週。
【適合對象】第十四次產檢。
15.◆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檢測(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根據統計,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原率約為3%,在國內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為第二常見的遺傳疾病。該項檢驗相當簡單,只需抽血即可。
【優、缺點】目前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因此,提早篩檢,可避免出現遺憾,減少家庭龐大的醫療負擔。
【時機】隨時都可做,最好時機為懷孕第10~14週或第一次產檢時。
【適合對象】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家族史者。一般已知懷孕之女性。
【費用(僅供參考)】自費約2,000元。
16.◆絨毛膜穿刺採樣(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超音波導引下,經由子宮頸或腹部,以導管或細長針,穿入胎盤組織內,吸取少量的絨毛,可作為染色體、基因或酵素的分析,以診斷胎兒染色體或基因異常。
【優、缺點】可早期發現胎兒染色體異常,但造成流產及畸形率高於羊膜穿刺。
【時機】9~12週。
【適合對象】有特殊疾病之家族史者。
【費用(僅供參考)】約1萬元。
17.◆頸部透明帶篩檢唐氏症(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透過超音波了解胎兒頸部後方的皮下積水空隙,測量介於皮膚和組織間的空隙厚度,有染色體異常或先天性畸形的胎兒,其頸部透明帶會增厚。
【優、缺點】可早期篩檢唐氏症的可能性,不過,篩檢值仍有其不可靠性,並非百分之百準確。
【時機】10~14週。
【適合對象】建議懷孕早期之女性可檢查。
【費用(僅供餐考)】1,500~2,500元。
18.◆母血唐氏症篩檢(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利用抽血檢驗母血中甲型胎兒球蛋白及人類絨毛性腺激素,根據此二者算出唐氏症兒的危險比率,再針對高危險群安排羊膜穿刺檢查。
【優、缺點】唐氏症是常見的胎兒染色體異常,透過此篩檢可讓所有孕婦都能早期發現、即早處理。
【時機】14~20週。
【適合對象】建議懷孕女性都應檢查。
【費用(僅供參考)】約1,500元。
19.◆羊膜穿刺(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在腹部超音波的導引下,利用特殊長針,經孕婦之腹部進入羊膜腔,抽取少量的羊水。
【優、缺點】安全性高,不會增加母親早產/流程/胎兒異常的機率。
【時機】16~18週。
【適合對象】※年齡34歲以上之高齡產婦。 ※前次懷孕有過染色體異常嬰兒者。 ※母血唐氏症篩檢比例偏高者。
【費用(僅供參考)】費用約7,000~8,000元(健保已補助2,000元)。
20.◆高層次超音波(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使用更精良的超音波儀器做更仔細且完整的胎兒狀況檢測,並針對該產婦之相關遺傳疾病針對某些器官或部位加以仔細檢查及測量。
【優、缺點】※目前公認為沒有傷害性的聲波檢查。※但有些疾病仍無法透過超音波檢查出來,例如:聽障等。
【時機】18~24週。
【適合對象】有需求之孕婦可向醫院預約。
【費用(僅供參考)】2,000~3,000元不等(敏盛醫院自費為2,000元,歡迎產婦預約)。
21.◆妊娠糖尿病篩檢(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口服50公克葡萄糖粉一小時後,測血中糖濃度,若大於140gm%,則進一步做100公克耐糖試驗,以確定診斷。
【優、缺點】費用便宜、檢測便利,因此,多數醫院都會建議母親篩檢。
【時機】24~28週。
【適合對象】建議產婦最好都能篩檢,糖尿病家族史者更需檢查。
【費用(僅供參考)】150元。
22.◆胎兒生理評估biophysical profile (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利用超音波檢查包含羊水量、胎兒呼吸運動、胎動、胎兒肌肉張力、非壓力試驗等5項檢查項目,每個項目正常時給予2分,如果最後結果低於6分,就可能有異議,需進一步追蹤。
【優、缺點】一種快速、可信的產前胎兒監視。
【時機】29週。
【適合對象】※產檢時發現胎兒生長遲滯的產婦。※懷疑有胎兒窘迫的狀況時。
【費用(僅供參考)】視醫院規定,通常不另外收費。
23.◆B型鏈球菌篩檢(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採集陰道及肛門口檢體,再進行細菌培養,目前有些醫院已採用OIA光學免疫法,快速檢驗。
【優、缺點】此細菌可能造成早產、羊膜腔炎、產後感染、胎兒及新生兒感染等等,如發現細菌即可進行治療。
【時機】36週。
【適合對象】建議產婦最好都能篩檢。
【費用(僅供參考)】一般約360~800元;快速檢驗1,000元。
24.◆胎動測量NST(自費)
【檢查項目說明】評估胎兒於胎動時其胎心搏率之加速情形,藉以瞭解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其判讀指標為:1.胎心搏率加速、2.胎心搏率基準線之變化、3.胎動顯示情形、4.子宮收縮情形。
【優、缺點】可進一步觀察胎兒是否發生異狀。
【時機】40週以上。
【適合對象】※發現胎兒心跳不正常※超過40週尚未有生產跡象。
【費用(僅供參考)】500~1,000元(有些醫院也可能不會收費)。
25.◆體質(基因)檢測
【檢查項目說明】胎兒出生時藉由2~3c.c.的臍帶血採集,透過保健基因篩檢來了解體質。
【優、缺點】※新生兒一出生就接受保健基因篩檢,可以讓父母親更早了解孩子的體質,讓孩子避免過敏(例如:異位性皮膚炎)等問題的病痛困擾。
【時機】一出生時。
【適合對象】※一般新生兒。※有家族過敏體質之新生兒。
【費用(僅供參考)】價位依各醫院而定。
【文章分享】小心妳的胎兒過重
上個月在電視上出現中部某孕婦產下一個重達五千七百公克的嬰兒,嬰兒的母親一副高興的神情令人難忘,其實身為婦產科醫師也真的替她高興,原因不是這樣的體重傲人,而是這位小孩能夠平安產下而沒有被發現有其他異樣,真是幸運。筆者也曾處理過類似的案例,有位第三胎的媽媽(前兩胎是自然生產,且嬰兒出生體重皆三千多公克)臨時因胎動減少而到本院求診,因為產前檢查是在其他醫療院所執行,所以筆者便查看她的產檢手冊及詢問她病史,產檢手冊實在看不出什麼異樣,病史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唯一令筆者擔心的是孕婦肚子很大,於是安排了超音波及胎兒監視器檢查(無壓力性檢查,英文名詞NST),超音波發現胎兒體重超過4800公克,胎兒腹圍週數比頭圍週數大兩週,而且心臟肌肉肥厚,心室有擴大的現象,心臟彩色超音波顯示右心室有回流至右心房的跡象,詢問孕婦是否有多吃多喝多尿的現象,孕婦先生才說太太這一胎胃口特別好,跟前兩胎不一樣,此時筆者心中即浮現了妊娠性糖尿病或明顯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性糖尿病是指懷孕期間才出現的糖尿病,而明顯糖尿病是指懷孕前已有的糖尿病),在執行胎兒監視器檢查時,胎兒心跳呈現不反應結果(即是心跳速率在胎動時不加速),於是加做了生物理學測試(英文名詞BPP profile),檢查結果還是不理想,於是筆者建議孕婦終止妊娠,由於考慮到胎兒過大及承受壓力的能力減低,於是採取剖腹生產,出生嬰兒經過一番治療總算平安出院。一般來說,懷孕期間糖尿病的盛行率約2%~13%,其中包括懷孕前就已知是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間首度出現糖尿病,一般妊娠性糖尿病的症狀有:體重增加太多,胃口特別好,胎兒過大,羊水過多等等,其中後者可以在懷孕24至28週利用口服50公克葡萄糖水負荷試驗,測一小時後的血糖值來進行篩檢(此項檢查不須空腹,隨時皆可做),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做一百公克口服萄葡糖三小時耐受測試。目前這樣的篩檢在台灣尚未全面實施,但有下列危險因子的孕婦可詢問醫師是否需做這項檢查。
1.家族成員有糖尿病史
2.曾有不明原因胎死腹中、自然流產、早產、胎兒先天畸型、巨嬰、羊水過多及生產損傷等不良產科史。
3.高血壓或肥胖的孕婦
4.孕婦年齡大於30歲
5.產前檢查發現胎兒成長超大或多次出現糖尿者
假如在產前檢查確定有妊娠性糖尿病的孕婦,必須先由飲食控制開始控制血糖,飲食控制是需要借助於營養師的指導,倘若血糖控制依然不佳,則需住院治療,施以胰島素注射。如果沒有診斷出糖尿病或罹患糖尿病但控制不良的婦女容易造成胎兒過大、流產、妊娠性毒血症、羊水過多、胎兒畸型或新生嬰兒呼吸窘迫、低血糖、血球過多及黃疸等,在這裡特別要強調若因胎兒過大而造成肩難產(頭過但身體過不了產道)而造成鎖骨骨折,臂神經叢受傷,更甚者新生嬰兒死亡的悲劇。筆者曾到美國賓州研習高危險妊娠及胎兒心臟超音波一年,國外在妊娠性糖尿病方面的努力真不遺餘力,反觀國內,民眾似乎不太明瞭也沒有很好的管道去諮詢,根據國外的研究,凡是懷孕期間才出現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的孕婦在產後追蹤10年,有50%的媽媽發展成糖尿病,而這部份的媽媽如果能在懷孕期間偵測出來,不僅有助於胎兒的成長,也有助於產後的追蹤,可以藉由適度的運動及生活飲食,以達到預防糖尿病的功效。糖尿病現居國人十大死亡病因的第5名,然其死亡率漲幅高12%,30年來增加9倍,高佔所有慢性病之冠,預計公元兩千年以後將躍升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台灣目前約50萬人罹患糖尿病,可是其中近半數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病了,而且一日糖尿病,終身無法斷根,一人得糖尿病,全家都受累,下一世紀的醫學將進入全面預防的時代,筆者身為婦產科醫師,我們不僅要重視子宮內胎兒的保健,還要預防任何危及母體及胎兒的不良疾病。治療懷孕期間的糖尿病是需要一個團隊,其中成員包括周產期醫師、內分泌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糖尿病特別護士及營養師,本院為了讓孕婦及想要懷孕的婦女有更直接更方便諮詢的管道,特別成立妊娠糖尿病專線,隨時幫各位準媽媽們提供最好的服務。
專線號碼:04-2015111轉6320
【文章分享】NST產前胎心監測
如果醫師發現胎動減少,羊水過少,或是子宮收縮頻繁等等現象,就可能會安排這項檢查。
醫師會先以超音波檢查,看看羊水量的多寡、羊水裡有沒有很多雜質、測量胎兒大小是否與懷孕週數相符、胎盤有沒有鈣化......等。
檢查是利用一台特殊胎心監視器儀器,綁兩條帶子在孕婦肚子上,偵測子宮收縮及胎兒心跳的變化,觀察收縮的頻率以及與心跳的關係,進而判斷胎兒的健康狀況。若變異性好,就表示胎兒與胎盤功能良好。
因為在懷孕30週以後,胎心音的反應會比較值得參考,所以這項檢查通常在30週以後才做。到了37-38週時,有些醫生也會建議妳做骨盆腔測驗或胎盤功能測試NST。
NST的判讀:
胎兒正常心律是-120-160次/分鐘基準變異性-5-10次/分鐘胎動時上升15次/分鐘,持續15秒
NST(無壓力測試)目的-測量胎動與胎心律的關係
反應型:20分鐘內,至少有兩次胎動伴隨著胎心律加速,且加速15bpm以上,變異性大於6次/分鐘,表示胎兒在子宮內適應情形良好。
不反應型:可能是胎兒睡著了,可以輕柔的觸診孕婦腹部或搖晃腹部,以刺激胎兒活動或清醒過來,胎兒清醒後再測試一次,如果還是未達反應型標準,則表示胎兒可能有窘迫情形。